秋日,陽光透過層疊的云朵灑在高奎光家的頂樓,53歲的高奎光一家忙碌著將自家種的辣椒扎成串。高奎光85歲高齡的父親高懷禮手拿麻繩,接過84歲的母親車續(xù)章遞來的辣椒,然后熟練地扎在一束。高奎光的妻子牛廣斐則和剛從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研究生畢業(yè)的女兒高麗琳也在一旁幫忙分揀辣椒。分工明確、默契十足的一家人,不一會兒就將紅彤彤的辣椒扎好,懸掛在屋檐下晾曬,這幅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正是獲得“2025年云南省最美家庭”稱號的高奎光家庭的日常寫照。
近日,高奎光家庭在自家頂樓陽臺上扎辣椒。(麗江融媒記者 段玉菊 攝)
21年堅守:讓東巴繪畫在校園扎根
“對我來說,能把東巴繪畫技藝教給娃娃們,就是最實在的‘公益’了?!边@是高奎光常掛在嘴邊的話。自2004年應(yīng)白沙完小校長和春雷之請,這位長期從事民間美術(shù)研究與考古工作的納西族學者,便義務(wù)承擔起該校東巴繪畫課及民間美術(shù)教育的重任,這一堅持便是21年。
因?qū)W校缺少資金,連最基本的顏料、畫筆和紙張都難以保障。高奎光二話不說,自掏腰包購買教學用品,往返交通費也自己承擔。即便如此,每當看到孩子們睜著渴望知識的眼睛問:“高老師,您什么時候又來上課呀?”他便堅定了繼續(xù)教下去的決心。無論工作多繁忙,無論晴雨寒暑,他都一直默默地堅持。
為了讓東巴畫真正走進孩子心中,高奎光付出了大量心血。他深知東巴畫復(fù)雜的結(jié)構(gòu)與符號對兒童而言較難理解,便巧妙提取東巴文字的圖形元素,結(jié)合孩子天生對色彩的敏感性,融入現(xiàn)代教學方法,讓象形文字變得生動有趣。2017年,在市博物院舉辦的“傳承?探索——手繪東巴畫”畫展中,集中展示了他輔導(dǎo)學生的部分作品。同時,他的無償支教事跡被市級媒體爭相報道,還獲得了白沙鎮(zhèn)人民政府頒發(fā)的榮譽證書。
隨著高奎光的事跡被廣泛報道,他的東巴繪畫課堂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他還先后到四川瀘沽湖達祖小學、白馬小學及玉龍縣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展公益教學。
近年來,高奎光堅持通過騰訊99公益平臺宣傳東巴文化,成為孩子們口中的“愛心教師”,其教學成果還作為全國“蒲公英行動”美術(shù)教育專項課題子課題參與研討。難得的是,他還以編委身份參與編寫的教育部《民間美術(shù)》第二冊教材,將自己與學生的教學成果納入一個單元,推向全國。
2013年,他的民間美術(shù)教學登上《中國教育報》、《中國日報》海外版;2017年,他入圍全國百名馬云鄉(xiāng)村教師獎。這份榮譽背后,不僅是他個人對納西文化傳承的執(zhí)著堅守,更離不開整個家庭的支持。
全家助力:傳承路上的“最佳搭檔”
“家人、同事的支持是我堅持下來的最大動力。” 高奎光坦言,自己的每一份成績,都離不開家人的默默付出。
高奎光一家在小院里其樂融融。(麗江融媒記者 段玉菊 攝)
85歲的父親高懷禮退休后始終以“為人要正道,做事要公道”的準則要求自己,更用行動為子女樹立榜樣。他每天和老伴相互監(jiān)督鍛煉身體,老兩口常說:“身體好,不給子女添麻煩,就是對他們工作的最大支持?!?/span>
高奎光夫婦同在市博物院工作,妻子牛廣斐深知丈夫?qū)|巴文化傳承的熱愛??吹秸煞蛎刻烀β档纳碛?,她主動提出:“我也懂美術(shù)知識,讓我和你一起去上課吧。”從此,她成了白沙完小和白馬完小的公益老師,夫妻倆被譽為傳承納西文化的“最佳搭檔”。
深受家庭氛圍影響,女兒高麗琳在讀研究生期間,便利用假期跟隨父親前往四川瀘沽湖達祖小學、上海等地開展公益教學?!翱吹礁改笧閭鞒形幕冻龅呐Γ乙蚕氡M自己的一份力。”高麗琳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家庭文化傳承使命的認同感。
薪火永續(xù):最美家庭的文化傳承答卷
在高奎光家庭的帶動下,東巴文化的傳承之路日益寬廣。如今的白沙完小,除了東巴繪畫課,還增設(shè)了納西族傳統(tǒng)音樂“白沙細樂”課程,深受孩子們喜愛。民族文化的種子,在校園里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近日,高奎光夫婦用納西東巴象形文書寫“十二生肖”。(麗江融媒記者 段玉菊 攝)
高奎光說:“傳承東巴文化,不僅是守護民族的根脈,更要讓它在新時代綻放光彩?!闭雇磥?,他們有著長遠的計劃:高奎光打算繼續(xù)深化東巴畫教學創(chuàng)新,帶動更多人參與民族文化傳承;牛廣斐計劃將更多納西族民間故事融入東巴繪畫教學;高麗琳則希望利用新媒體平臺宣傳東巴文化,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這門古老藝術(shù)。
從自費授課的堅守,到全家上陣的支持;從校園里的文化播種,到公益路上的薪火相傳,高奎光家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最美家庭”的深刻內(nèi)涵。他們以愛為筆,以責任為墨,在納西文化傳承的長卷上,描繪出感人至深的家庭畫卷,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貢獻著平凡而堅定的力量。
記者/段玉菊
責編/李映芳
二審/李 橋
終審/張衛(wèi)國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出品
【聲明】如需轉(zhuǎn)載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名下任何平臺發(fā)布的內(nèi)容,請 點擊這里 與我們建立有效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