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由麗江市委網信辦主辦的“2022年春暖花開麗江歡迎您”網絡傳播活動的第三天,麗江多家媒體記者及網絡達人以直播、視頻、圖文等形式,走進永勝縣三川壩體驗極具永勝特色的風土人情。
三川壩是有名的滇西糧倉。萬畝沃野良田,阡陌交錯。村寨錯落有致,裊裊炊煙。
站在三川翠湖上方的觀景臺遠眺整個三川壩,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數畝水田,波光粼粼,近處深藍色的翠湖平靜無波瀾,猶如一塊巨大的鏡子。
除了沃土豐饒,丘陵縱橫,河谷迂回,壩子平展,永勝還有一種獨有的古老工藝---琺瑯工藝。
遇見非遺/云南永勝琺瑯銀器制作技藝
走進永勝非物質文化遺產琺瑯銀器制作技藝代表傳承人譚志平的家里,除了制作銀器的工作室,可以看到一間放滿獎項和精美的琺瑯銀器成品陳列室。
永勝琺瑯銀器,又稱“掐絲琺瑯彩”,始創(chuàng)于明清,盛行于民國,流傳于永北、三川,遠銷至緬甸、印度?,m瑯銀器因其工藝復雜、色彩艷麗、造型典雅,具有較高的文化傳承價值、觀賞價值、實用價值、收藏價值,是馳名中外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品。
2021年6月,“永勝琺瑯銀器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永勝琺瑯銀器制作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
“永勝琺瑯銀器自十三世紀傳入永勝,原本已融合了不同國家的技藝和藝術特征,在永勝數百年的傳承中,又融入了當地民族文化元素,具有自身特色。”譚志平向大家介紹。譚志平14歲左右便跟隨爺爺、父親學習琺瑯銀器制作技藝,經過近30年的努力,譚志平不僅技藝精湛,還在前人基礎上結合現代飾品的造型特點,創(chuàng)新了多個琺瑯銀器種類。目前,永勝琺瑯銀器主要有首飾、酒具、茶具、餐具、擺件等系列產品,其中又以琺瑯銀器首飾品種最多。接下來他打算在工藝上推陳出新,制作出兼具傳統(tǒng)與時尚的當代琺瑯銀器。
據了解,“永勝琺瑯銀器”主要工藝流程有化銀、澆膜、壓膜、制坯、造型、焊接、拉絲、掐絲、上瑯、烤瑯、洗亮、檢驗、包裝等近百道工序,全由純手工完成,需要幾個人幾個月的時間。其中掐絲、點藍、燒藍是工藝核心,難度最高。
“琺瑯銀器”造型和紋飾圖案遵循“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傳統(tǒng),由于成品立體感強,色彩斑斕,產品器型精美,為當地民眾喜愛,是云南省名特產品之一,歷來被人們作為婚喪嫁娶、親朋饋贈和典藏、鑒賞的珍品,深受消費者青睞。譚志平說,他做的產品有很傳統(tǒng)的圖案器具,也有融入現代元素的圖案,產品一般銷往廣州、上海等地,也有一小部分銷往俄羅斯、印度等國家。
近年來,譚志平成立了云南百年譚氏琺瑯銀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通過到國內外參展、講學、開網店等多種方式,大力推動永勝琺瑯銀器“走出去”,讓有數百年歷史的琺瑯工藝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遇見歷史/永勝邊屯文化博物館
永勝邊屯文化博物館位于程海鎮(zhèn)的毛家灣北灣村,2020年11月22日,程海鎮(zhèn)毛家灣正式授牌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這也是永勝縣首個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
永勝邊屯文化博物館居金沙沃土、傍程海湖、承中原文脈、融邊地風情,挖掘歷史寶藏、書寫時代篇章,奏主流文化之交響、立中華精神之氣象。其整個建設和展覽秉承中華優(yōu)秀歷史文化傳統(tǒng),立足本土資源優(yōu)勢,旨在較為清晰、系統(tǒng)地展示以人口大遷徙和民族文化大融合為主題的邊屯文化和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第二十代先祖毛太華及其在云南留下的后裔500多年來創(chuàng)立的毛氏文化的豐富內涵。
整個博物館總占地面積42666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700平方米,總展廳(室)面積4198平方米,由“中國永勝·云南邊屯文化博物館”“毛澤東祖先紀念園”“毛澤東銅像廣場”和“毛氏宗祠”四大部分組成。
該博物館目前是國內唯一一個展示邊屯文化和毛氏淵源的國有專題博物館。其始建于2011年,并于同年12月26日開館,是重要的邊屯文化、民族文化展示和研究基地,迄今為止共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125萬余人次,為永勝邊屯文化、毛氏文化、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宣傳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常說永勝文化底蘊豐厚,那么它到底如何豐厚的呢?或許你來永勝邊屯文化博覽園仔細參觀就能夠發(fā)現。
記者/和勤
編輯/雷鳳嬌
責編/和眾學
新聞熱線/0888—5122344
?麗江市廣播電視臺
(發(fā)稿編輯:和勤)
【法律聲明】除非本單位(麗江市融媒體中心)主動推送或發(fā)表至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任何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不得轉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容,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