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智能終端安全 讓間諜無機可乘

2025-04-24 09:19:08 閱讀量14087 字數1410



當前,智能終端已經深深融入生活、學習、工作的各個場景,在帶來驚喜和便利的同時,也暴露出一系列風險隱患,如不注意防范,甚至可能危害國家安全。




揭秘終端竊密暗網


今年3月25日,中國網絡安全產業(yè)聯(lián)盟(CCIA)發(fā)布報告,深度揭示了美國情報機構針對全球移動智能終端實施大規(guī)模攻擊和長時間的監(jiān)聽竊密活動。智能終端遭非法入侵事件屢有發(fā)生,警醒我們當前智能設備已經成為國家級網絡戰(zhàn)的攻擊目標,在這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場上,智能設備的安全防線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利用SIM卡軟件漏洞“隔空接管”手機。SIM卡是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用戶身份識別模塊,用于存儲用戶身份信息與加密密鑰。此前曝光的案例顯示,攻擊者通過發(fā)送特殊短信激活SIM卡內置的瀏覽器,即可遠程獲取用戶位置、竊取短信甚至撥打電話。這種攻擊無需物理接觸設備,僅利用SIM卡軟件的未修復漏洞,便能控制全球超10億部手機。


——利用系統(tǒng)層“零點擊”攻擊“靜默激活”設備。智能終端系統(tǒng)的封閉性曾是安全的代名詞。然而,有案例顯示,某國公司故意向該國間諜情報機關提供后門,用于在該公司智能手機上植入間諜軟件,且已發(fā)現(xiàn)數千部感染了惡意軟件的智能手機,相關手機使用者包括多國政府工作人員。攻擊者可以利用某智能手機操作系統(tǒng)內置的即時通訊服務漏洞,無須用戶交互即可直接控制手機。


——利用手機軟件“投毒”“暗渡陳倉”竊密。手機預置軟件可能暗藏竊密通道。此前曝光的案例顯示,某運營商通過在手機中預置網絡診斷軟件,違規(guī)收集用戶短信、通話記錄等敏感數據。2015年境外媒體披露,“五眼聯(lián)盟”國家情報部門聯(lián)合發(fā)起“怒角”計劃,通過劫持個別有代表性的應用商店的下載鏈接,將用戶下載或更新的應用程序“調包”為已植入間諜軟件的應用,使數億用戶不知不覺成為數據泄露源頭。


——利用移動網絡層“強制降級”竊密。移動運營商網絡承載著關鍵信息交互的功能。攻擊者通過劫持骨干網絡、偽造基站信號、滲透運營商內網等手段,可以在信號“生成—傳輸—接收”鏈條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植入竊密通道。攻擊者將惡意代碼注入4G/5G信號,配合偽基站集群強迫手機降級至2G網絡,再利用未加密通信竊取敏感數據。


全民共護 筑牢智能設備防線


面對無形的智能設備竊密“暗網”,可以通過構建涵蓋硬件、系統(tǒng)、數據、生態(tài)等全維度安全防線,有效防范化解智能終端竊密泄密風險。


——筑牢底層硬件防護屏障。嚴控設備準入門檻,禁用已發(fā)現(xiàn)存在漏洞的SIM卡和芯片組件;建立供應鏈審查和溯源機制,形成供應商黑名單,提高供應鏈透明度。


——打造系統(tǒng)動態(tài)安防體系。構建零信任更新機制,關閉移動終端非必要系統(tǒng)服務。啟用SIM、PIN雙重認證機制,對關鍵系統(tǒng)實施“最小權限訪問”策略。部署智能監(jiān)測工具,對高危漏洞實施快速響應恢復。


——搭建數據多層防御矩陣。推行端到端加密通信,禁用非加密傳輸通道。對社交媒體、云存儲等公共信息建立數據脫敏處理機制,降低關聯(lián)分析風險。實施跨境數據本地化存儲,切斷云端自動同步服務。


——重塑可信供應鏈生態(tài)。建立行業(yè)聯(lián)防機制,組建跨領域聯(lián)防聯(lián)盟,共享威脅情報并協(xié)同處置攻擊事件,形成全鏈條聯(lián)防聯(lián)控體系。


——打造全民安全防線。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涉密崗位工作人員,要切實提高安全意識,不使用來路不明的智能設備,不安裝陌生的應用軟件,不點擊網站、短信中的陌生鏈接,及時關閉不必要的共享、云服務功能,養(yǎng)成良好使用習慣,做好信息安全防護。






來源/“國家安全部”微信公眾號

責編/王君霞


【法律聲明】除非本單位(麗江市融媒體中心)主動推送或發(fā)表至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任何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不得轉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容,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24小時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88-5112277 舉報郵箱:LjrmTS@163.com
【法律聲明】除非本單位(麗江市融媒體中心)主動推送或發(fā)表至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任何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不得轉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容,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掃碼轉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