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旅痕】漫品霞客故里:一程奔赴,四百年精神回響

2025-10-23 11:15:42 閱讀量1485 字數(shù)3284

從大理啟程,繞道成都,再乘飛機抵達常州,最后轉(zhuǎn)乘車駛上那條魂牽夢縈的霞客大道——歷時7個多小時,車輪終于駛進江陰城區(qū)。那一刻,心底的期待與激動再也按捺不住:我終于踏上了徐霞客的故鄉(xiāng),這片孕育了“千古奇人”的江南沃土。


此行江陰,源于一場學術(shù)與熱愛的邀約。因敬仰徐霞客、研習其游記,我將賓川與徐霞客的淵源凝成一篇淺陋的研學論文,竟有幸入選第十六屆徐霞客學術(shù)研討會。盡管旅途勞頓,剛放下行李吃過晚飯,夜色已漫過街巷,我們一行人仍迫不及待趕往古城忠義街——想在第一時間,觸摸這座城市的歷史肌理。

早聽聞江陰是中國縣域經(jīng)濟的“優(yōu)等生”,這座被戲稱為“富到漏油”的縣級市,北枕長江、南近太湖,2024年經(jīng)濟總量突破5100億元,常住人口近180萬人,每一組數(shù)字都透著江南富庶之地的活力。它有“澄”的簡稱,古名暨陽,987.5平方千米的土地,約莫一個香港大小,卻裝下了厚重的歷史與蓬勃的現(xiàn)代。這里不僅有馬蹄酥的甜、刀魚面的鮮,更有華西村的傳奇、飛馬水城的雅致,可此刻,我最想尋的,是屬于徐霞客的那一縷文脈。

步入忠義街,夜色中的徽派建筑格外動人。黛瓦白墻在暖黃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飛檐翹角勾勒出古樸的輪廓,與遠處的高樓大廈形成奇妙的時空對話。腳下的青石板被歲月磨得發(fā)亮,每一步都像踩在歷史的褶皺里。臨街的老店鋪亮著燈,有的賣著江陰特產(chǎn),有的擺著文創(chuàng)手作,偶爾傳來幾聲吳儂軟語,親切得讓人忘了旅途疲憊。我們走走停停,看古門斑駁的刻痕,品街角飄來的美食香氣,直到夜色漸深,才戀戀不舍地返回住宿的金茂大酒店。

站在50層的客房陽臺,江陰的新老城區(qū)盡收眼底。燈火如星子般鋪滿大地,古城的輪廓在夜色中隱約可見,遠處長江上的輪船汽笛聲偶爾傳來,江面在燈光映照下泛著粼粼波光——這是一座既有歷史厚度,又有現(xiàn)代溫度的城市。

次日清晨6點,天已大亮,生物鐘卻還停在大理的時區(qū)。洗漱后泡上一壺熱茶,坐在陽臺遠眺,在錯落的高樓間辨認出忠義街的方向,默默感慨這座城市的變遷。這時,手機震動,是中國徐霞客研究會副會長劉瑞升老師發(fā)來的視頻:鏡頭里,紅日正沖破云層噴薄而出,金色的光芒灑在這座城中,壯麗得讓人失語。順著視頻里的方向望去,興國寺的興國塔矗立在晨光中,江面上的大型貨輪穿梭不息,霞客故里的新一天,正以這樣充滿活力的方式開啟。

學術(shù)研討會第一階段結(jié)束后,按大會安排,我們直奔霞客鎮(zhèn)——那里有此行最核心的目的地:徐霞客故居。天飄著細雨,卻絲毫澆不滅心底的熱忱。坐在車上,思緒忍不住飄向四百年前:徐霞客生于江南富庶之家,卻不戀安逸,懷揣“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壯志,從勝水橋出發(fā),開啟萬里遐征。他背著靜聞和尚的遺骨,歷經(jīng)千難萬險,于明崇禎十一年臘月二十二日抵達賓川雞足山,兩度登臨,寫下3萬多字的日記,還受麗江土知府木增之邀編撰《雞山志》。最后雙足俱廢,由木增派轎子送回江陰,次年便與世長辭。作為雞足山下的賓川人,作為追慕他的“徐粉”,拜謁他的故居,早已是藏在心底多年的心愿。

車到故居停車場,雨勢漸小。恰逢故居煥新工程剛在研討會期間啟用,我們成了“首批訪客”,這份幸運更添了幾分鄭重。金秋十月,院內(nèi)的銀杏樹初染金黃,細碎的葉片落在青石板上,平添幾分詩意。緩步走進故居,正前方的徽派照壁前,立著徐霞客與家人話別的雕像:他背著行囊,目光堅定望向遠方,家人拉著他的手千叮萬嚀,眼神里有不舍,卻更多是支持。

右側(cè)的三進院落靜立在江南煙雨中,門楣上“徐霞客故居”五個大字,是陸定一先生所題,筆力遒勁,如鐵畫銀鉤,透著歲月的滄桑與徐霞客精神的堅韌。

踏入前門,便是崇禮堂。堂內(nèi)懸掛著沈鵬先生題寫的楹聯(lián):“春隨香草千年艷,人與梅花一樣清”。細雨斜斜透過花窗,在墨跡上投下斑駁的光影,仿佛陽光在字里行間跳躍,輕聲訴說著一個靈魂的高潔與堅韌。崇禮堂左側(cè)那株羅漢松——據(jù)說是徐霞客親手所植,四百余載風霜過后,主干需兩人合抱,樹皮皴裂如老龍鱗,枝葉卻依舊蒼翠欲滴,在秋雨中泛著油亮的光澤。伸手輕觸樹干,粗糙的紋理下似有生命力在涌動,那是徐霞客精神穿越時空的回響。

故居對面,便是仰圣園。這座為紀念徐霞客而建的江南園林,以250米長的碑廊為魂,匯集了啟功、沈鵬等八十七位當代書法大家的墨跡,將《徐霞客游記》中的山河氣韻凝刻在132塊青石之上。沿著曲徑通幽的長廊漫步,指尖輕撫過“薄海內(nèi)外無如徽之黃山”的刻字,石面微涼沁入指尖,心卻漸漸發(fā)熱。這不僅僅是對山水的贊美,更是一個行者用雙腳丈量、用生命驗證的真理。徐霞客留下的,從來不止地理坐標,更有“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的探索勇氣,有“不探奇,不知天地之大”的生命自覺。

園中的秋水映著亭臺,游魚在碑影間嬉戲,恍惚間,竟覺得他筆下的黃山云海、漓江秀水、雞足山佛光,都在此刻活了過來,在這方小天地里繼續(xù)呼吸。

晴山堂是徐霞客為母親祝壽所建,堂名取自他請人繪制的《晴轉(zhuǎn)南山圖》。如今我們所見的晴山堂,是1977年按原貌重建的,堂內(nèi)珍藏著76塊明代石刻,均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當年,徐霞客將表彰祖輩的詩文、為母親八十大壽征集的題詞,一一鐫刻于石,嵌在堂內(nèi)壁上,讓孝心與文脈代代相傳。

站在“徐母教子”雕像前,看著徐母懷抱稚子、目光溫婉卻堅定的模樣,輕讀展示牌上的家訓:“好男兒志在四方,哪能像藩籬中的雉雞、車轅下的馬駒,坐困家園。”徐霞客一生踏遍山河,取得震古爍今的成就,離不開母親的理解與支持——這份跨越四百多年的母子情,至今仍讓人動容。

徐霞客墓園是此行必到的圣地。從晴山堂后院沿青石小徑前行,松柏漸密,涼意漸濃,不過數(shù)十步,便抵達墓園。秋風拂過松枝,發(fā)出沙沙的聲響,似在叩問每個來訪者:何為真正的生命價值?我們默默三鞠躬,表達深深懷念。

這座墓園是1985年依《徐氏宗譜》墓制圖重建的,坐西朝東,形制樸拙而莊重,一如徐霞客生前的品格。清初的原碑靜靜立在墓前,“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九個字,歷經(jīng)風雨磨洗,依舊清晰如昨。墓圈以青石砌就,占地754平方米,在松柏環(huán)繞中自成一方靜謐天地。  

墓園中央的徐霞客塑像高2.7米,他目視遠方,手執(zhí)游記,仿佛仍在眺望那些未走完的山河。塑像左右各立一塊臥碑,一塊刻著李先念同志的題詞“熱愛祖國,獻身科學,尊重實踐”,另一塊是周寧霞撰文、潘琪書寫的塑像碑文,字字句句,都是對這位“游圣”的崇高敬意。

作為賓川人,我始終對徐霞客與麗江土知府木增的友誼心懷感動。在故居的“木徐友誼廳”,看到用東巴文與漢文共同書寫的匾牌,凝望兩人促膝長談的雕像,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四百多年前,一位是踏遍山河的行者,一位是守護一方的土司,因文化與理想結(jié)緣,成就一段跨越地域的佳話,也為賓川雞足山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此行最牽掛的,還有徐霞客當年啟程的勝水橋。導游說橋邊正在改造,可能無法靠近,可我實在不愿留下遺憾,趁著團隊休整的間隙,獨自朝著圍擋方向跑去。萬幸的是,圍擋旁有個小口子能鉆進去——終于,那座石拱橋出現(xiàn)在眼前,橋畔的“徐霞客出游亭”靜靜矗立。公元1607年,20歲的徐霞客就是在這里揮別故園,背著行囊踏上征程,從此開啟了長達34年的科考之旅,也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四百多年過去,橋身的石板已被磨得光滑,卻依然承載著后人對他的追思。

“該集合返程了!”團隊的催促電話響起,我才戀戀不舍地離開勝水橋,一步三回頭,將這座橋、這片故土的模樣深深印在心里。

返程的路依舊曲折,因航線緣故,我們需從西安咸陽機場繞道。當飛機沖破濃霧,大理鳳儀機場的燈光映入眼簾時,已是凌晨1點。舷窗外,洱海邊的大理燈火闌珊,這座徐霞客滇游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已悄然進入新的一天。

回望這次江陰之行,從忠義街的夜色到故居的羅漢松,從仰圣園的碑廊到勝水橋的石面,每一處都讓我對徐霞客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用一生證明,生命的價值不在于長度,而在于廣度與深度;他賦予江陰的,不僅是一個文化符號,更是一種“堅持真理、躬身實踐、敢于攀登、勇創(chuàng)一流”的精神靈魂。而這份精神,也將繼續(xù)指引著我們,在傳承文化、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圖文/楊宏毅 

編輯/楊宏毅

責編/李 丹

審稿/朱曉天

終審/張進 楊鳳云


【聲明】如需轉(zhuǎn)載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名下任何平臺發(fā)布的內(nèi)容,請 點擊這里 與我們建立有效聯(lián)系。

?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24小時網(wǎng)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88-5112277 舉報郵箱:LjrmTS@163.com
【聲明】如需轉(zhuǎn)載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名下任何平臺發(fā)布的內(nèi)容,請 點擊這里 與我們建立有效聯(lián)系。

掃碼轉(zhuǎn)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