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麗江】金沙水暖

2025-05-11 20:53:00 閱讀量14280 字數3438


金沙水暖


楊  璽(昆明市)



從青藏高原一路奔騰南下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在云貴高原形成獨特的“三江并流”奇觀。

到了麗江市玉龍縣石鼓鎮(zhèn),金沙江突然掉頭流往東北方向,形成一個巨大的“V”形轉彎,這一奇觀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灣”。

“長江第一灣江面寬闊,水勢平緩,適于擺渡,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苯?,走進石鼓鎮(zhèn)時,當地人告訴我。這里南有沖積河谷,西有鐵索橋,為古代通往西藏的要津,是歷代軍事爭奪的重要關隘。石鼓鎮(zhèn)因有一面漢白玉雕刻的鼓狀石碑而得名。

拾級而上,來到紅軍渡江紀念碑下俯瞰長江第一灣,讓人頓生敬意。多少英雄豪杰已隨金沙江水遠去,唯有80多年前那支衣衫襤褸的革命隊伍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如今,這里被列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zhèn)名村”,每天前來參觀、旅游的人絡繹不絕。

查閱資料可知,早在第四紀阿爾卑斯運動前,金沙江就沿著橫斷山脈向南奔流。后因第四紀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新構造運動,使石鼓鎮(zhèn)南部抬升為高山,迫使江流改道,因而形成了江流急轉的大觀。走進村口,剛好碰到一位退休后在村里居住的老人,他告訴我:“石鼓鎮(zhèn)因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麗江木氏土司刻制的鼓狀石碣而得名。納西語稱石鼓鎮(zhèn)為‘拉巴’,古稱‘羅婆’‘羅波’,明、清以后改稱‘剌巴’‘拉巴’。石鼓在元、明兩朝屬巨津州管轄,清朝設石鼓橋頭約,清末改稱石鼓里。石鼓屬濕潤性的河谷氣候。石鼓的雨季集中在7月到9月,年降水量為749.6毫米,年平均氣溫14.6℃,適合旅居。”

石鼓鎮(zhèn)依山而建,民居錯落有致,石階蜿蜒而上,青石板路兩旁店鋪林立,古色古香、安靜祥和。不同的季節(jié)來石鼓鎮(zhèn)游玩有不一樣的體驗。

金沙江猶如天上飄來的一條潔白哈達,從青、藏、滇的高山峽谷間千轉百折后,終于抵達這片有靈性而詩意的大地。兩岸墨、綠、紅、藍錯落相間的山川和田野更增添了它的浪漫詩意。


漫步于金沙江沿岸,隨處可見游客、退伍軍人在《金沙水暖》雕像前爭相合影的場景。

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內有一組船工幫助紅軍渡江的蠟像:江面上,一只只紅軍渡船搶渡金沙江的情景栩栩如生,令人難忘。講解員說,這組蠟像講述了一段紅色歷史和民族團結的佳話。80多年前,紅二、六軍團從這里搶渡金沙江后一路北上。時至今日,當地群眾“三迎紅軍”的故事依然廣為流傳。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粉碎了數十萬敵人圍追堵截,爬雪山、過草地,一路挺進勝利抵達陜北。同年9月,蔣介石調集重兵,向湘鄂川黔根據地發(fā)動新的“圍剿”,形勢異常嚴峻。為爭取戰(zhàn)略主動,1936年3月30日,紅二、六軍團奉命“北渡金沙江,北上抗日”,尋機突圍,冒著前有伏兵、后有追兵、上有空襲的危險直插滇西,星夜兼程向金沙江上游奔襲,開始了以搶渡金沙江為目標的戰(zhàn)略轉移。1936年4月23日,紅二、六軍團到達鶴慶縣,隨后兵分兩路進入原麗江縣。


紅軍要來的消息很快傳到原麗江縣,因為國民黨早已散布“紅軍欺負百姓”等謠言,致使麗江城內及周邊人心惶惶,不少群眾紛紛躲入山中。

當地開明士紳、晚清進士和庚吉(納西族)卻根據多年來對時局的理解迅速作出判斷,走到四方街向民眾宣講:“紅軍是自己人,應該迎接紅軍才是。”隨后,以和庚吉為首的開明士紳帶領200多名各族群眾來到5公里外的東元橋,以納西族的最高禮儀歡迎紅軍。他們手持“歡迎義軍”的彩旗,擺起香案,備好米酒、美食。當紅軍隊伍來到眼前,只見紅軍指戰(zhàn)員雖然衣衫襤褸、神色疲憊,但一個個和藹可親。之后,在下八河村的玉龍鎖脈接官亭,紅軍再次遇到歡迎他們的麗江各族民眾。紅軍指戰(zhàn)員一個個跳下馬來,向老百姓熱情致意、問候:“我們是工農紅軍,是老百姓的隊伍。”紅軍來到四方街,又一次遇到熱烈歡迎他們的群眾。

講解員說,這是納西族隆重的“三站迎客”習俗。據記載,紅二軍團四師直屬偵察連進入古城后,恰逢納西族趙姓人家辦事酬賓,趙家主人熱情邀請紅軍指戰(zhàn)員入席。紅軍指戰(zhàn)員推辭不過,只好入席就座。主人按納西族的待客禮節(jié),不斷為紅軍添菜加飯。席間,紅軍指戰(zhàn)員向在場的各族群眾說他們要北上抗日。臨行前,紅軍指戰(zhàn)員堅持留下銀圓作為餐費。

從東元橋到古城,紅軍指戰(zhàn)員嚴明的紀律、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簡樸的作風深深感染了麗江的各族百姓。和庚吉慷慨地將自己的宅院出借給紅軍,紅軍在麗江古城的指揮部便設在他的書房。紅軍在麗江堅持嚴明軍紀,絕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始終買賣公平。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奔t軍在麗江開倉放糧、平抑物價、釋放含冤入獄的老百姓,種種義舉使群眾感受到紅軍的正義。鄉(xiāng)親奔走相告,此前到山里躲避的群眾也連夜趕回來歡迎紅軍。當地裁縫為紅軍趕制衣帽、糧袋,木匠趕往石鼓鎮(zhèn)為紅軍趕制渡江木筏,還有71名各族群眾自愿為紅軍做向導,眾多商戶幫助紅軍把“滇票”都兌換成銀圓。

據紅軍后代的文章介紹,這是紅二、六軍團離開湘鄂川黔根據地之后,第一次感受到軍民團結、魚水交融的深情厚誼。

紅軍在麗江的5天4夜,總行程160多公里,途經9個鄉(xiāng)(鎮(zhèn))、110個大小村莊。這支真正的人民軍隊,以實際行動贏得了各族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如今,許多上了年紀的老人依然記得,1936年4月28日下午,經過4天3夜緊鑼密鼓的準備,1.8萬名紅軍指戰(zhàn)員在麗江民眾的幫助下,僅靠7只木船、十幾只木筏、28名船工,順利渡到金沙江北岸,將追敵遠遠甩在后面。紅軍播下的革命火種,深刻影響了麗江乃至滇西北地區(qū)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革命活動。時至今日,金沙江沿岸的男女老少一致認為:正是因為有了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國革命才最終取得成功。

金沙江沿岸群眾對紅軍有特殊的情感認同,紅軍經過的地點,如今都得到合理保護、開發(fā)、利用。在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的紅軍故事展廳,通過動畫播放、幻影成像、圖文展板等形式,講述著《牢囚重獲新生》《桑樂天當向導》《趕做渡江木筏》等12個具有代表性的紅軍過麗江的故事,它們承載著軍民一家親的溫暖情誼,以及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幫助紅軍渡江的堅定信念。

紅軍在玉龍縣九河鄉(xiāng)香格里村休整期間,曾有上山放羊的村民冒著生命危險,將兩名受傷后奄奄一息的紅軍戰(zhàn)士帶回家藏在羊圈里養(yǎng)傷。如今,紅軍在香格里村采購的弓弩、大刀,打制過的馬掌、戰(zhàn)刀,設置過的臨時醫(yī)院依舊保存完整,吸引游客前來參觀,也吸引電影工作者前來拍攝紅色題材電影。村民還把當年營救紅軍的故事排成話劇、小品等演出,讓這些紅色故事代代相傳。



金子般的心換來的是金子般的情。當年,紅軍先遣部隊在麗江城內打開監(jiān)獄,釋放了48名被關押的勞苦群眾。隨后,紅二軍團主力進入古城,紅軍發(fā)表演講,張貼布告、標語,爭取民眾支持。紅軍還沒收了5戶土豪劣紳的財物,分發(fā)給貧苦群眾,并打開谷倉救濟貧民。受紅軍義舉的影響,和履道等14名各族青年加入了這支隊伍。被釋放的納西族青年桑樂天等人還主動給紅軍帶路。城內的35名裁縫用17部縫紉機在7個地方連夜為紅軍趕制衣帽和米袋。

紅五師15團7連的戰(zhàn)士在士可渡口拉馬匹渡江,因馬匹不敢下水而用力往回扯韁繩時,所乘船只失去平衡、沉入江中。緊要關頭,船工彭氏父子2人從對岸劃出一只船成功營救上來21名落水戰(zhàn)士。同時,被紅軍從監(jiān)獄解救出來的尹學富也立即劃木筏奮力駛向江中,救出了落水的連長和司號員。另有6名戰(zhàn)士游泳上岸,10多名戰(zhàn)士則被湍急的江流沖走,士可渡口的船工周長壽也在搶救紅軍的過程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紅二、六軍團渡過金沙江,取得戰(zhàn)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蕭克同志抑制不住喜悅的心情,寫下著名的律詩《北渡金沙江》:“盤江三月燧烽飏,鐵馬西馳調敵忙。炮火橫飛普渡水,紅旗直指金沙江。后聞鼙鼓誠為慮,前得輕舟喜欲狂。遙望玉龍舒鱗甲,會師康藏北飛韁。”行進中的紅軍指戰(zhàn)員也高歌:“金沙江流水響叮當,常勝的紅軍來渡江。不怕山高路又遠,更不怕敵人來阻擋……”

如今,硝煙雖然散去,但紅軍的精神永存人民心中。紅軍指戰(zhàn)員創(chuàng)造的搶渡金沙江奇跡,讓后人永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如今,麗江古城沐浴在雪山、陽光下,游人如織,異彩奪目。麗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麗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麗江正在釋放它的魅力和活力。

紅軍過麗江的短短幾天里,與麗江人民建立起深厚的魚水之情,也在這里播下了紅色基因。如今,一批批麗江兒女踴躍參軍報國的故事寫滿祖國的萬里山河。

麗江古城的五彩石板路,似乎還回響著紅軍留下的馬蹄聲、腳步聲。

圖片金沙江畔由周侃攝。





編輯:白   浩

校對:錢   磊

二審:和繼賢

終審:郭俊燕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出品

【法律聲明】除非本單位(麗江市融媒體中心)主動推送或發(fā)表至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任何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不得轉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容,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24小時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88-5112277 舉報郵箱:LjrmTS@163.com
【法律聲明】除非本單位(麗江市融媒體中心)主動推送或發(fā)表至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任何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不得轉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容,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掃碼轉發(fā)